母愛的別樣表達

  ——讀齊海艷《母親的白菊花》隨感

文/郭連瑩

  現實生活中,文章,就是一種抒情達意的工具和手段,而表現親情和“母愛”早已成了永恒的文學主題。特別是散文,謳歌母親的特別多,所以,在這樣一個俗常的題材中,文章想要標新立異,是很困難的。作為微散文,在短短的550字內,選擇寫“母親”,我認為是有難度的選擇。在場微散文7月份“寂寞夏花”主題征文,可謂夏花爛漫,繽紛多彩,見仁見智,而我,卻被齊海艷的《母親的白菊花》所打動。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以“白菊花”為具體意象,由此說開去,信息豐富,結構立體,回環曲折,完成了關于母愛這個宏大主題的別樣的文學表達。

  文章輕盈自然,結構立體巧妙,首尾照應、圓潤,語言樸素自然。開篇由不起眼的“白菊花”引發下文:夜里,“我”找消炎藥時,不小心打翻了床頭泡有白菊花的水杯。因為“我”扁桃體發炎,母親經?!敖o我泡上一杯白菊花”,說可以“消火氣”,自然串聯起“我”與“母親”的過去與現在。偉大的母愛在白菊花上散發開來,清香四溢,時光柔軟,不經意間觸動讀者的內心。文章用文學的敘述,表達愛的發現,別具匠心。

  作品以“母親的白菊花”為題,可謂言簡意賅,綱舉目張,把偉大的母愛賦予具象的“白菊花”上,巧妙自然,寓意深刻。中國詩歌的美學傳統,從《詩經》開始,就是“立象以盡意”。詩人的寫作是不會離開這個具有核心意義的審美指標的。而在這篇微散文中,齊海艷就是把司空見慣的白菊花作為主體坐標,用“母親每晚睡前給我泡一杯白菊花,放在床頭柜上”之“象”,來盡母愛之深“意”,用意象透示事物本質意義。蘇珊?朗格在《哲學新解》中指出:“在每一件作品中,線條和色彩以一種特殊方式組合在一起,一定的形式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情感。”讀齊海艷文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三年前”和“母親年輕時”的漸行漸遠的那些往事記憶的“線條和色彩”,通過白菊花的牽引,用娓娓道來的語言,在看似漫不經心之間,“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帶給讀者美好的享受。

  這樣的“美好的享受”,還有賴于文章的結構。

  前面,我之所以說該文結構巧妙,是因為作者把一件小事寫出了波折,具有曲徑通幽之妙。從這篇文章當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結構意識?!敖Y構”本為建筑學的一個術語,應用在寫作學上,是用來表現文章內部組織形式的藝術,解決“言之有序”問題。一篇好的文章,必須先有和諧的結構,才能支撐、填充起作者的思想內容。文章無論長短,都要有屬于自己的合理的結構。古典文學作品中,不乏這樣的例子?!蹲x〈孟嘗君傳〉》是王安石寫的一篇讀后感,被歷代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范,不僅僅因為在如何看待“孟嘗君能得士”的問題上,他有務出新意、發人深思的脫俗看法,還在于短文的結構。雖然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卻“轉折有力……宛轉凡四五處”,后人點贊說:“語語轉,筆筆轉,千秋絕調?!彼裕髌窡o所謂長短,都要下大力氣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最佳結構。文似看山不喜平,表達平凡而偉大的母愛這個主題,齊海艷在《母親的白菊花》中,即找到了立體而巧妙的結構。

  最后,關于文章的結尾,談點一孔之見。

  盡管文章的結尾有多種方法,但好的結尾簡而言之,則是自然、簡潔、新穎,“余韻不盡”,給讀者以再創造的空間,是給力的——就像優美的音樂,一曲終了卻余音裊裊,聽得你熱血沸騰,或熱淚盈眶,這是藝術的感染力。

  《母親的白菊花》結尾處還可以更簡練一點,增添點“余韻”。原文的結尾是:“七月的夜晚,一絲風都沒有。隔著臥室門,母親被杯子破碎的聲音吵醒了。母親知道了我在找藥,她輕聲告訴我,床邊有一杯白菊花,我輕輕應一聲,起身撿拾被打碎的玻璃碎片?!备`以為,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輕輕應一聲,起身撿拾被打碎的玻璃碎片”完全可以刪除,即:“母親知道了我在找藥,她輕聲告訴我,床邊有一杯白菊花……”至此,恰好完成了與開頭的照應,戛然而止,余下的事情留給讀者去想象,反而會意味深長。

  原文鏈接:

  齊海艷《母親的白菊花》吳海燕朗誦

 ?。ㄘ熑尉庉嫞簩庫o 制作:曉來 圖據網絡)

  

  郭連瑩作品

  

郭連瑩,百余篇詩文評論散見于《羊城晚報》《工人日報》《河北日報》《中國煤礦文藝》《中華建筑報》《當代人》等報刊,作品入選《灑向新世紀的花雨》《新世紀之歌》《峰峰當代文學作品選》等書。在《羊城晚報》“彩虹杯”讀書隨筆征文大賽中獲二等獎。在河北省委宣傳部與河北日報集團等聯合主辦的《善行啟示錄》讀書征文征評活動中榮獲優秀獎?,F為邯鄲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工程大學荀子研究所研究員、邯鄲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等。在場閱評組長、特約評論員。

  在場公眾平臺已經開通原創保護、留言和贊賞功能,無論長篇散文還是微散文,請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眾號發過的,請勿投。所有來稿須經編輯審核或修改,一月之內未發表的稿件請自行處理。來稿請附上簡介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