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頭條 】

微信公眾號:caijingdiyixian

  財經最新資訊!重磅新聞跟蹤報道,為您全方位提供財經資訊及全球金融市場行情,覆蓋股票、基金、期貨、股指期貨、外匯、債券、保險、銀行、黃金、理財等財經綜合信息。

  來源:鳳凰財經(finance_ifeng)綜合證券時報·e公司、智通財經網、每日經濟新聞報道

  繼輝山乳業之后,港股今日又有一只股票斷崖式暴跌,中國金控上午10時左右開始急速下跌,半小時內跌幅達到85%,盤中觸及最低價0.019港元,午間收報0.045港元。

  目前暴跌原因不明,但以成交股數20.2億股看,很有可能是被洗倉。對于公司股價的暴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國金控,其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不予置評。

  股價暴漲暴跌

  去年4月,中國金控股價曾暴漲97.54%,原因源于公司此前分別擬向前海阿里基金管理及珠海德谷基金管理,發行最多20億元及4億元零息可換股債券,為期5年。凈籌所得合共24億元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及未來業務發展。

  此次是誰在砸盤?

  中國金控的第一大聯席券商長江證券大量拋貨,居賣方首位,凈賣出6032萬股;中泰證券作為該股的第三大聯席券商,居賣方第二位,也同樣大量出貨,凈賣出6440萬股。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聯席券商的每股均價格分別為0.0318和0.0289港元,即暴跌之后才出貨。

  

  

  資料顯示,中國金控成立于1992年,2012年2月成為國內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農業公司。2015年初起,中國金控開始發展互聯網金融及放貸業務。

  業績一直不佳,去年年度凈虧損擴大11.28倍

  消息稱,中國金控在3月底公布2016年業績,收益同比減少7.9%至9329.2萬港元;凈虧損同比擴大11.28倍至5.21億港元;每股虧損7.64港仙。

  中國金控在業績報告中表示,公司正積極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從2010年至2015年公司只有在2012年獲得了盈利,其他年份均是虧損。

  又是農業股?

  資料顯示,中國金控原名從玉農業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2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由此成為國內首家在港主板上市的蔬菜產銷型企業,主要品種有菜心、芥藍等30多種,已遠銷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金控公布的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農業業務對集團盈利作出貢獻,收益約為8020萬港元。

  報告還顯示,中國金控農業業務的余下生產基地得到進一步改善。報告期內的整體毛利約為1600萬港元,同比增長390%。農業業務盈利能力改善主要是由于,內地蔬菜市場平均售價上漲;農業業務生產規模重組導致農產品單位生產成本下降所致。

  從農業轉戰金融業

  為平衡農業業務的盈利周期,公司從2015年起積極推進金融及放貸業務布局。2015年7月,公司中文名稱由“從玉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中國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在香港提供商業及私人貸款服務,包括基本融資、股權融資及按揭服務等,并積極開拓內地融資租賃及香港證券買賣、經紀及證券咨詢服務。

  涉足P2P

  自更名之后,中國金控在金融領域的布局不斷加快,資本運作頻頻。從2015年到2016年4月,中國金控先后5次以配售新股、發行新股等方式試圖獲得資金,但其中有3次尚未完成。

  2015年9月24日,中國金控收購金裕富(香港)有限公司全部股本,以及深圳格林易貸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25%股權。

  根據買賣協議,林裕豪及林裕帕已向中國金控擔保及保證,上述公司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除稅后經審核綜合純利將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2015年年報顯示,該業績承諾最終達成。

  不過,中國金控在2016年中期報告中卻表現出悲觀的態度:“由于政策緊縮,P2P行業正經歷衰退,且可能面臨從增長過渡至不景氣?!?/p>

  前海阿里或成第一大股東

  2016年4月4日,中國金控發布了一則公告稱,公司分別與內地的兩家基金簽訂了認購協議。珠海德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珠海德谷”)同意在540日內認購中國金控最多4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前海阿里也同意在五年內,認購中國金控20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

  中國金控表示,如果可換股債券按照換股價0.122港元行使后,珠海德谷將持有中國金控12.9%的股份,前海阿里將持有中國金控64.51%的股份。前海阿里將成為中國金控的第一大股東。

  對于此次擬發行可換股債券而獲得的24億港元,中國金控表示是為了未來業務的發展,為往后幾年使用資本提供確定性及靈活性。

  不過,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前海阿里于2015年8月26日成立,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前海阿里的投資人為兩名自然人,從目前公示的工商信息來看,并沒有發現前海阿里與阿里巴巴或馬云有任何的聯系。

  來源:鳳凰財經(finance_ifeng)綜合證券時報·e公司、智通財經網、每日經濟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