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線記者 秦鳴 李靜 韋韜 報道

今天,

2017年高考即將落下帷幕,

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

第40次全國高考,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77年的夏天,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做出了“恢復高考”的歷史性決策。那年冬天,全國570多萬考生涌入已關閉11年的高考考場。

  40年來,高考伴隨著民族的記憶,記載了整個社會的變革;40年來,高考影響和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是許多中國人共同而有區別的記憶。

  如今,在中國恢復高考40年紀念之際,合肥在線記者采訪了曾經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皖籍知識分子、精英人士,懷念高考,致敬青春。

  芮必峰: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院長

  高考是改變命運的跳板

  1977年的冬天,插隊在馬鞍山郊區紅旗公社蔡村大隊的知識青年芮必峰正在挖塘泥時,收到來自安徽大學中文系的高考錄取通知書。提及那一刻的心情,他用“欣喜若狂”四個字來形容。這樣的情景,時至今日依舊是上一代知識分子心中熱度猶存的集體記憶。作為77級大學生中的一員,芮必峰的命運和所有經歷過這段人生轉折的人一樣,從此發生了改變。

  回憶當年,芮必峰感慨萬千。他說,當時作為下鄉知青,恢復高考的消息一經傳來,大家互相傳達,尋找課本,白天勞動,晚上復習,全力沖刺。

  不過,由于當時社會條件限制,作為小學老師的芮必峰并沒有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復習之中。

  

  當時時間很緊,準考證都是各地制作的,全省沒有統一。圖為77年高考準考證。

  當時芮必峰被安排在馬鞍山一所鄉村民辦小學擔任老師,一個人承包了一個年級從語文算數到體育音樂等全部課程。同時,按照村里的安排,他還承擔了寫廣播稿等諸多文字工作。

  考前的最后一個星期,焦急的芮必峰毅然決然,不辭而別就走了。

  在那個沒有大綱,沒有復習資料的時代里,誰也不知道第一年的高考會考什么,大家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臨時抱著佛腳,內心卻無比期待著這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的到來。

  一切都顯得那么匆忙。從恢復高考到參加高考也就半年時間。1977年12月10日,芮必峰等570萬考生很快迎來了高考第一天。

  臨近考場,考生們拿著厚厚的復習資料在背誦的場景歷歷在目。和現在孩子的學習環境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與如今不同的是,當年高考第一門考的是數學,最后一題是微積分。面對這樣一道從未見過的題目,芮必峰根本無從下手。

  第一場數學考試的失利令芮必峰感到沮喪?!凹热豢剂耍惺加薪K?!痹诟赣H的鼓勵下,芮必峰堅持完成了考試。

  第二天上午考語文,靠著長期在生產隊寫廣播稿的熟練經驗,芮必峰輕松完成語文考試,提前交卷。

  考完以后,芮必峰回到下鄉農村,一邊繼續參加勞動,一邊等待高考成績。

  一個月后,在田間干活的芮必峰突然被通知考上了。內心激動的他一把把鐵鍬一扔,回家準備上學了,大有“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心情。

  從參加高考到上大學也就兩個月時間。1978年2月,成功考上安徽大學中文系的21歲青年芮必峰,第一次走進大學校園,心情激動。

  

  圖為1977屆高考考生,現任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院長芮必峰

  高考閘門重新開啟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據芮必峰回憶,當時班里最大的同學出生于1947年,最小的是1959年,年齡差不是最大。自此之后的1978年,考生年齡差距逐年加大。

  當時班里的同學大部分來自農村,也有來自上海的知青,小部分來自工廠?!盎謴透呖迹畲蟮囊饬x,是促進社會最底層人員的流動,實現了相對的教育公平。從這一年開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到知識改變命運上來?!?

  骨子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印記深刻,令芮必峰等第一屆參加高考的考生們至今還很珍惜讀書機會。芮必峰說,40年來,這一“國考”,從小而言改變了無數青年們的個人命運,從大來說,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里,77級,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符號。

  大學畢業以后,芮必峰便留校工作。1998年,參與籌建安徽大學新聞學系。2003年,參與籌建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先后擔任系主任、院長、黨委書記,現任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院長。

  “總體來說,高考確實是我人生命運的一個重要跳板,如果沒有高考,我可能還在工廠當工人,在機關當普通辦事員?!避潜胤逭f。

  一晃40年過去,最早參加高考的那批人,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而40年之間,1977年高考依舊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任建安:解放軍南京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

  高考是走進夢想殿堂的起點

  在恢復高考的第五年(1981年),現任解放軍南京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任建安教授,滿揣對未來的期望走進了安徽省高考的考場。因為自己所在的學校是省重點,學習氛圍特別濃厚,全班同學都一起參加了那一年的高考。提到當年的作文題目,任教授說:直至今日仍記憶猶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初三就獲得全市語文競賽一等獎的他,無比希望在作文上有所突破贏得高分,只可惜當年的高考中,語文只記一半的分數。而當年的高考并沒有文、理科綜合卷,所有的科目都是單項考試。

  “高考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是非常重要的!”任教授告訴記者,是啊,至隋朝建立了科舉考試制度,布衣草民才有了進步的可能。所以,詩人孟郊四十六歲及第登科,曾作詩 ——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喜極!而比孟郊更癡的是范進,瘋了!莫笑古人,如果還有另一條羊腸小道可以安身立命,誰會這般癡?

  

  任建安教授在講課

  “然而,自己最初的理想才是指引自己前行的道路?!睉{借著高一優秀的語文成績,班主任早已把任建安劃分到文科班,僅僅進行了一周的課程,任建安堅持要求棄文從理,原因只有一個,他的心里有一個醫生夢。于是他轉到了理科班,在那里勤奮刻苦的學習只為在高考中考取自己夢想的大學。當年的高考是在得知自己分數的情況下填報志愿,在選擇學校的前一夜,任建安失眠了,這個決定將是決定他一生成就的。在同年8月初,他拿到了自己夢想以久的錄取通知書,他以優異成績首批錄取中國第三軍醫大學。這不僅圓了他做醫生的夢也讓他成為了一名軍人。

  1981年入伍后,他長期從事腸外科、克羅恩病、腹腔感染等臨床和科研工作,多項成果獲國家、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領軍人才”。

  

  任建安教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今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南京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任建安登上領獎臺——他帶領團隊研究的“腹腔開放治療戰創致嚴重腹腔感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現在再回想起來,無疑是高考的跳板和最初對夢想的堅持讓他走向了他夢想的殿堂。

  陳宇飛:當代藝術家

  高考充滿著青春理想的力量

  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聽取專家建議后,當場拍板,從這一年起恢復統一高考。1977年恢復高考元年,報考人數多達570萬。這其中,年僅15歲的當代藝術家陳宇飛,也搭上了恢復高考的首班車。

  “我的父親是個美術老師,而我從小就在藝術學校長大,那些哥哥姐姐們去寫生總是會帶上我,看展覽也是經常會做的事情,所以當時只有15歲的我充滿了對藝術的憧憬與熱愛。”陳宇飛告訴記者,也正是因為長期浸染在這種藝術的環境里,他的能力被老師發現鼓勵他去參加高考。

  藝術表演中的陳宇飛。

  當時的陳宇飛還是個高一的學生,他跟著高二高三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參加到這場重要的考試中,他回憶到:在高考前的一個月,學校組織參加高考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加強知識學習,這個加強班并不影響學生的正常課程。

  作為藝術考生的他,文化課只需要考語文和政治,而專業課分為素描、色彩、創作。高一的新生去參加高考,無疑充滿了新鮮和好奇,在還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得知自己可以去參加高考,心情反而是特別輕松的,更多的是一種試探性,可能是因為對考試的未知和無法預判吧。在收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是猶豫的,父親鼓勵他:雖然考上的不是國內一流的大學,你也才高一,確實會有更多的考試機會,但是走出去你的機會也會更多的,只要目標堅定。

  

  當代藝術家陳宇飛2008年在紐約。

  父親的鼓勵在他的藝術成長道路上無疑是一盞明燈,然而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陳宇飛感觸最深的還是比他大三歲的哥哥,哥哥當時還是個下放的知青在鄉下種地,他們一起參加了高考并考在了同一所大學。對于那個年代的他們來說,高考充滿著青春理想的力量,是這一個時代人的英雄主義感和民族使命感的體現。

  席慕蓉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边B沾了仙氣的詩人也坦承,我們有不可不渡的河,有不得不去的彼岸。凡夫俗子更要細細思量 —— 人生如渡,怎樣過河?當然,我們不鼓吹考試就能普渡眾生抵達一切。可是,考試雖不是人生必過的橋,但它省了你趟水過河的苦,不是嗎?

  高維嶺:安徽省體育局局長

  高考讓我走上鐘愛的體育之路

  談到1978年的高考,如今身為安徽體育“掌門人”是安徽省體育局局長至今還記憶猶新,他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那一年的高考,他不可能從一個下放的知青,走上他一輩子鐘愛的體育之路。但誰也沒想到,當年他學的專業,竟然是數學。

  高維嶺說,他是16歲下放到皖西的佛子嶺水庫那邊的,在廣闊天地,他一鍛煉就是兩年半,由于在初中階段,正趕上鄧小平復出抓教育,三年的初中讓他打下了不錯的學習基礎,但高中階段,沒有系統學習文化課,所以在第一年與570萬大軍同擠高考這一座獨木橋時,他名落孫山。

  

  當年的高維嶺最大的理想,一是參軍,而是上大學。由于父親的身份影響,參軍之路徹底破滅,而推薦上大學,對他來說,也沒有了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第二年繼續迎考。

  即便是邊勞動,邊復習了一年,對于沒上過高中的高維嶺來說,高考的題目他仍然感覺很難,好在他數理化三門課發揮得都非常好,尤其是化學,他考了90多分,再加上專業服從,他就這樣,考進了安師大數學系。高維嶺說,當年他在佛子嶺中學讀書的那一屆學生中,他是唯一一個考上本科院校的。

  按理說數學與體育是不太相干的兩門學科,但高維嶺在大學時代,就顯示出他作為一名體育愛好者的天分,他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運動會,百米成績達到了11秒2,這一成績創下了安徽高校的最好紀錄,而這一紀錄,在他大學四年之內,一直由他保持。

  可能是因為喜歡體育,而且又成績不錯的緣故吧,學數學的高維嶺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省體委下屬的省體校擔任老師。1983年,黨的十二大以后,中央明確提出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當這陣改革的春風吹進省體委機關時,高維嶺從一名教師走上了安徽體育的管理崗位,直至成為安徽省體育局局長。

  

  合肥在線記者采訪高維嶺

  每當同學聚會時,高維嶺都感慨萬千,他說,當年的高考的確是改變人生的路徑,而且是最公平的路徑,沒有四年的大學修煉,就沒有自己的今天。

  當合肥在線記者問當年所學的專業有沒有派上用場時,高維嶺說,當年學數學,真的很苦,但苦中有樂,數學教會了他理性思維的方法,對后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他笑著告訴記者,到現在看到數字,他還會條件反射般的敏感。

  高維嶺說,四年的大學,使他養成了學習的習慣,盡管走上領導崗位后,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但這個好習慣,讓他終生受益。

高考40年,

無論多少年過去,

這一天總能喚起你的青春~

你的高考記憶是什么?

分享出去,一起來聊聊吧~

本期編輯:張艷